常用淬火方法
1)普通淬火(單液法)。將淬火零件放入一種澤火介質中冷卻,如圖6-25a所示。這種方法雖然有容易變形、開裂的缺點,但操作簡單,容易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故應用廣泛。
2)雙介質淬火。如圖6-25b所示,零件先在水中淬火,待冷到300~400℃時取出放入油中冷卻。這個方法的優點是高溫冷卻快,使奧氏體不轉變為珠光體;在低溫冷卻較慢,減小了馬氏體轉變的應力。對于形狀復雜的碳鋼件,為了防止開裂和減小變形,適宜采用雙介質淬火。
3)分級漳火(熱浴淬火)。如圖6-25c所示,把零件放入稍高(或稍低)于M。的鹽槽或堿槽中(150-260℃),保溫一定時間,然后取出空冷。保溫時要避免奧氏體分解。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應力小,變形輕微;但由于鹽浴或堿浴冷卻能力不夠大,只適宜形狀復復雜的小零件。
4)等溫淬火。對一些形狀復雜而又要求較高硬度或強度與韌性相結合的工具、模具或機器零件,可進行等溫淬火以得到下貝氏體組織。其方法是零件放入溫度高于M,(圖6-25d)的鹽槽或堿槽中,保溫使其發生下貝氏體轉變后在空氣中冷卻。例如,螺釘旋具(T7鋼制造),原來用淬火+低溫回火工藝,其硬度高于55HRC,因韌度不夠,使用時旋轉到10°左右就發生脆性斷裂。后采用等溫淬火,硬度仍達到55~58HRC,由于強韌性和塑性都好,故旋轉到90°還不斷裂。
5)局部粹火法。對某些零件,如果只是在某些部位要求高硬度,可進行局部加熱和摔火,以避免其他部分產生變形和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