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吉力電焊學校
前不久,一篇關于焊接界前輩潘際鑾院士的文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焊接泰斗的樸素浪漫!在朋友圈里火了起來。潘老和李老的愛情故事令人感動,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潘老還是中國焊接事業的開創人之一。
2007年,在第十二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成立45周年紀念大會上,潘際鑾院士作題為“中國焊接事業發展歷程”的報告,詳細回顧了中國焊接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史。報告結束時潘老動情的說:“關于中國焊接事業的發展,很多老一輩的焊接專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始終默默無聞,許多當年的人和事,如果現在再不說出來,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本文結合潘院士2007年的大會報告,以及2010年《金屬加工》雜志對潘院士的專訪,回顧了我國焊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此緬懷老一輩焊接專家,繼承我國焊接事業勇于創新奮斗的傳統,為我國焊接事業和學術發展、為我國成為世界焊接強國作出貢獻
1952年,為了加速我國工業建設步伐,加快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擺脫工業落后的局面,中央指示要學習前蘇聯培養高等科技工作人員的經驗。聘請前蘇聯專家到國內大學任教,幫助建設新專業,培養研究生。當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被國家定為重點大學,聘請了五十幾位前蘇聯專家執教,其中,莫斯科鮑曼工學院教授恩?恩?普羅霍洛夫是焊接專家。他到校后就對焊接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因此,中國焊接學科的創建應該歸功于恩?恩?普羅霍洛夫博士,可以說他是中國焊接學科的創建人。
值得一提的是,普羅霍洛夫博士是1952年蘇聯派往哈爾濱工業大學五十幾位專家中唯一的教授、博士,其他都是副教授、副博士。(當時在蘇聯要獲得博士學位是很難的,首先要通過高校的學歷教育獲得副博士學位,然后經工作在學術上取得重大成果以后,才能申請博士學位評審。副博士學位正確翻譯應為“候補博士”。由于蘇聯的副博士與我國及英美的博士學位水平相當,現在又將副博士翻譯成博士。此外,過去在蘇聯只有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才可以提升為正教授,說明蘇聯當時的博士學位和教授的獲得比現在嚴格得多。
普羅霍洛夫博士給六位自愿學習焊接專業的研究生每人指定了一個研究課題,除此之外,要求每人完成一門課程的備課任務,具體安排是:田錫唐——焊接結構、陳定華——焊接原理、周振豐——氣焊與切割、徐子才——電弧焊、潘際鑾——接觸焊、駱鼎昌——車間設計。研究生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根據蘇聯教材進行備課。當時哈爾濱工業大學領導目標很明確:創辦焊接專業,開創焊接事業。195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教學大樓,焊接專業就是在這個樓里誕生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我國焊接專業的發源地,是焊接學者的搖籃,是我們中國焊接事業的起點。
1952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教研室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焊接教研室,潘際鑾擔任教研室代理主任(當時潘際鑾是研究生,1953年調回清華大學任教)。1953年田錫唐老師擔任焊接教研室主任。田老師上任后馬上研究焊接專業的教學計劃,籌備實驗室建設。
1953年7月普羅霍洛夫離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后,又聘請了兩位前蘇聯專家幫助我們建設焊接專業,一位是莫斯科航空工藝學院的斯卡昆副博士、副教授,另一位是烏克蘭基輔工學院的卡布欽科副博士、副教授。
1955年以后,清華大學又聘請斯卡昆專家到校任教兩年,指導創辦焊接專業和建設焊接實驗室,原清華大學在哈工大學習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以及原在哈工大學習的部分研究生隨之到清華大學學習工作。1958年清華大學五年制焊接專業本科56人畢業。同時天津大學、北航等院校也建立焊接專業,陸續培養出焊接專業畢業生。北航聘請了莫斯科航空工藝學院的焊接冶金專家阿洛夫任教。上面所說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是我們國家焊接事業的開創人。
1959年,中國與蘇聯談判的技術合作中,按照中蘇科學技術合作計劃第122項第754項規定: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第八屆87001號決議,中國派考察團到蘇聯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考察。蘇聯對考察團非常熱情,幾乎沒有任何保密,考察團參觀了前蘇聯有關重要的學校、工廠和科研機構,蘇聯專家將焊接技術全盤的給代表團作了交底。這次考察反映了我國對焊接技術的重視。回國后考察團寫了“中國赴蘇聯焊接考察報告”,將蘇聯當時的焊接技術水平做了詳細的報道,并在全國加以推廣,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焊接技術的發展。
1962年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其他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來自前蘇聯,按照蘇聯著作編輯翻譯而成。1962年5月,教育部決定成立焊接工藝及設備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是田錫唐同志,副主任是陳定華同志。他們組織編寫了中文的焊接冶金基礎、焊接熔化焊工藝學、熔化電焊設備及焊接檢驗等教材,為我國焊接專業教學以及焊接專門人才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1963年7月我國派代表團赴荷蘭赫爾辛基參加國際焊接學會年會,希望與國際接軌。代表團團長是姚桐斌同志,周萬盛等四人參加。會后姚桐斌同志向國家、機械工業部和焊接學會匯報:國際焊接學會是一個學術團體,有很豐富的學術內容,建議我國正式參加國際焊接學會。報告之后,由國家和機械工業部批準,開始申請加入國際焊接學會。
1964年,國際焊接學會正式接納我國成為國際焊接學會正式成員。并由陶亨咸同志)率7人代表團赴捷克布拉格參加會議。從這一年開始我們成為國際焊接學會正式成員。
1965年,我國派代表團第一次正式參加國際焊接會議的年會,首次向國際焊接學會提交論文有:《電渣焊在12 000t鍛造水壓機中的應用》、《電子束焊鉬接頭的脆性》、《高壓汽輪機鑄件裂紋的修理技術》。三篇論文在國際焊接學術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特別是在上海重機廠自己建造了大型熱處理爐,用電渣焊焊接了厚度為200mm的結構,完成12 000t鍛造水壓機全部結構的焊接工程,這在國際上也屬首例,得到國際上的一致。
1982年開始,我國專家先后進入國際焊接委員會執委會。在國際焊接學會的地位越來越高,越來越受到重視。擔任學會副主席和執委會成員的先后有:潘際鑾、關橋、吳林、單平、陳強。
1984年9月6~8日,在杭州,我國首次舉辦了國際焊接會議,來自17個國家和我國的300多名焊接學者、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
1994年,在關橋院士擔任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期間,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了“IIW47屆年會”。IIW年會每年舉行一次,由各個成員國家申請,理事會通過確定舉辦國家。這次會議的主題為“先進技術與低成本自動化”,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630位代表和120位外賓家屬參加了這屆年會,大會宣讀了來自17個國家的32篇論文,還有幾百篇論文在各專委會上宣讀,我國有180位代表參加本屆年會,宣讀論文57篇。這次舉辦國際焊接學會年會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焊接界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
我國焊接事業在幾十年發展歷程中不斷壯大,有力支持了我國工業的發展。焊接界的前輩孟廣喆、姚桐斌、孫魯、斯重遙、陳定華、田錫唐、周振豐、徐子才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領導陶亨咸、許紹高等同志,他們為開創我國焊接事業及其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特此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