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焊接堿性焊條的時候總是會遇到,焊條容易粘連焊件的現象,大部分的朋友都會去調整焊接電流或者焊接電壓等參數,然后效果并不明顯。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傅會告訴你,把推力調上去一些,這里提到的推力其實就是推力電流,造成粘條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力電流太小,那么推力電流到底是什么的呢?
下面給大家解釋,推力電流有什么作用及優缺點。
眾所周知,電流是控制熔深,電壓是控制熔寬。電流越大熔深越深,電壓越大熔池的寬度越寬。推力電流的正確使用方法:
電焊起弧的時候電路是處于短路狀態,電壓急劇下降,電流需要很大;起弧后要穩弧,這時候焊條和熔池的鐵水還是短路過渡狀態,電壓還是下降,電流還是大;過渡完畢后處于正常焊接狀態,電壓回升,電流下降。
手工電弧焊可以調節的三個電流:有起弧電流,焊接電流,推力電流。
起弧電流是,電焊機在焊接起弧時能夠輸出的最大電流。每次起弧時,短時間增加給定電壓,使引弧電流較大,易于起弧。
推力電流是,電焊機焊接時鐵水在短路過渡時,焊機另外疊加一電流,使鐵水穩定過渡,不易粘條。推力電流是,當輸出端電壓低于15V時,使輸出電流增加,特別是短路時,形成的外特性,使焊條不易粘住。
焊接電流是,電焊機正常焊接的時候提供的工作電流。酸性焊條可以不用推力,堿性焊條在正常連弧焊接的情況下,推力電流調到三檔左右,或調到30安培左右,就可以了,點焊情況下可以把推力電流調大,可有效防止粘條, 熟練的焊工在焊接時,如果發現焊條容易粘條,可能就是推力調小了,推力調大就行了,推力電流的優點就是消除“粘條”。
那么推力電流是怎么消除“粘條”的,其原理是:當小電流焊接的時候,電弧電壓低(電弧電壓低于15V),焊條有明顯的粘連現象(此時電壓趨近于0V),這個時候推力電流馬上會增加,以一個較大的電弧能量推動熔滴快速過渡,防止焊接粘條。
而推力電流的缺點則是容易造成“飛濺”:主要原因是推力電流加快了熔滴的過渡速度,使得熔滴快速與焊條端脫離,使得熔滴與焊條端脫離是發生“炸裂”造成飛濺,因此有些飛濺的產生是由于推力電流太大了造成的,因此適當降低推力電流可以減少飛濺的產生。
剛入行的新手粘條,有可能不是推力的原因,更多的是你控制不住弧長的原因。電弧忽長忽短也容易粘條。
何為挑弧焊?
當第一個熔池形成后 ,將焊條向上挑 ,但不熄弧,待熔池凝固后再將焊條引向第一個熔池上方點焊第二個熔池, 然后再將焊條向上挑,依次類推。挑弧焊一般用于焊材較薄或焊縫較寬的立焊縫。
技術特點
挑弧法動作比較單一,主要是加強焊件定位焊時根部間隙的控制,在打底焊過程中焊條不做擺動,只是做上下運動,動作較簡單。
注意事項
(1)在焊接試板定位點焊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好對口間隙,間隙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挑弧法打底焊接反面成形質量。
(2)在焊接試板兩端20mm內進行定位點焊, 間隙開始一側按打底焊條外徑(帶藥皮的外徑), 另一端比開始端的間隙加1mm。以打底焊接用2.5mm焊條為例,焊接試板對口間隙一側要留出3.5mm(2.5mm焊條帶藥皮直徑為3.5mm),另一側間隙要留出4.5mm。
(3)焊接試板兩側定位焊點焊接完成后,要將焊接試板兩端20mm內進行焊接加固,防止打底過程中因為定位焊點不牢而收縮造成間隙減小影響到打底焊接質量。
(4)打底時注意要在定位焊點處引弧,引弧后在定位焊點處預熱后拉電弧到定位焊點邊緣處進行焊接,壓低電弧使焊接試板坡口兩側形成較均勻的“熔孔”,當“熔孔”形成后立即上挑電弧,將電弧挑斷,然后按照此手法有節奏地起弧、挑斷電弧,從而控制熔池溫度,獲得良好的反面焊縫成形。
(5)焊條運條手法:不進行擺動,只有下壓上挑動作,第一點挑弧時焊條角度與試板為15°~20°,以后挑弧的焊條角度為焊條與試板30°~40°,注意電弧是用手腕挑斷的,挑弧法打底焊條與焊接試板角度如圖1所示。
(6)焊接過程中,要準確掌握好熔孔的成形及尺寸,熔孔兩側要保持一致,電弧應將坡口兩側鈍邊完全熔化,并準確地深入每側母材0.5~1.0mm。
(7)要注意節奏及焊點搭接位置,每一個新焊點應與前一個焊點搭接2/3,保持電弧的1/3 部分在試板背面燃燒,用于加熱和擊穿坡口的根部鈍邊,形成新的焊點。
好了,今天的推力電流就,介紹到這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