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素體
鐵素體是在鐵基合金中,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晶體點陣為體心立方的固溶體,通俗講即碳和(或)其他元素浴于a-Fe中形成的固溶休。鐵素體的強度、硬度較低,但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所以含鐵素休多的鋼(如低族到)的強度和硬度較低,塑性和韌性較好。
2.奧氏體
奧氏體是v-Fe內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的、晶體結構為面心立方的固溶體,碳鋼加熱至727℃臨界點以上時組織發生轉變才存在奧氏體,隨著溫度繼續升高,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組織。冷卻到727℃以下,隨著鋼中碳質量分數和冷卻條件的不同,奧氏體分別轉變為鐵素體、珠光體、滲碳體和中溫轉變產物。奧氏體的強度、硬度并不高,但塑性和韌性很好。另一個特性是沒有磁性。
3.滲碳體
滲碳體是鐵和碳的化合物,品體點陣為正交點陣、化學式近于Fe.C的一種間隙式化合物。常溫下碳在a-Pe中溶解度很小,大部分碳都以滲碳體形式出現。
滲碳體的性能與鐵素體的性能相反,硬而脆。隨著鋼中碳質量分數的增加,滲碳體增多,鋼的硬度、強度提高,塑性韌性下降。
4.珠光體
珠光體是奧氏體從高溫緩慢冷卻時發生共析轉變所形成的,其晶體形態為鐵素體薄層和碳化物(包括滲碳體)薄層交替重疊的層狀復相物,也可以是鐵素體和碳化物(包括滲碳體)二者組成的機械混合物。
珠光體的性能介于鐵素體和滲碳體之間,其硬度適中、強度比鐵素體高,但脆性并不大,同時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
5.馬氏體
馬氏體是碳和(或)合金元素在a-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就鐵碳二元合金而言,是碳在a-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當奧氏體轉變時,由于冷卻速度快,碳和(或)合金元素原子來不及析出而固溶在晶格中,呈過飽和狀態即為馬氏體。因此晶格發生畸變,并使晶粒之間產生內應力。這樣就增加了金屬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使之具有較高的硬度和強度,但塑性和韌性極低,幾乎不能承受沖擊載荷。根據馬氏體的形狀,又可分為板狀馬氏體和片狀馬氏體等。
高碳淬火馬氏體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強度,但很脆;低碳回火馬氏體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馬氏體加熱后易分解成其他組織。
6.貝氏體
貝氏體是鋼在奧氏體化后被過冷到珠光體轉變溫度區間以下,馬氏體轉變溫度以上這一中溫區間轉變而成的由鐵素體及其內分布著彌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亞穩組織,是介于珠光體和馬氏體之間的一種組織。
在不同的轉變溫度條件下,貝氏體的形態和性能有很大差別,可分為上貝氏體、下貝氏體和粒狀貝氏體。粒狀貝氏體形成溫度高于上貝氏體,其強度低但塑性較高;上貝氏體的韌性最差,下貝氏體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狀分布的第二相,形成的復相組織,是一種過熱組織。若碳鋼過熱時,即高溫停留時間
7.魏氏體
魏氏組織是沿著過他和固溶體的特定晶面析出并在母相內呈一定規律的、片狀或針狀分布的第二相,形成的復相組織,是一種過熱組織。若碳鋼過熱時,即高溫停留時間過長,奧氏休品粒發生長大,租大的奧民休以傻慢的冷卻速度冷卻,亞共析鋼中先析出鐵素體就會沿奧氏體晶粒邊界呈網狀析出,另一部分鐵素體則成片狀(或針狀)在粒中間析出,這種粗大的組織即魏氏組織。魏氏組織使鋼的塑性、沖擊韌性大大降低,使鋼變脆。氣焊或電渣焊時,近縫區容易出現魏氏組織,一般可通過退火或正火加以消除。